兰州化物所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组织机构 | 工作动态 | 纪检法规 | 院级规章 | 学讲话品典故 | 媒体扫描 |
现在位置:首页>监察审计处>学讲话品典故
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
2019-06-18 | 【】【打印】【关闭】                

  

 

  6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时,发表了题为《凝心聚力 务实笃行 共创上海合作组织美好明天》的重要讲话。讲话中,他指出:“当前,国际形势风云激荡,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我们要牢牢把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大势,从‘上海精神’中发掘智慧,从团结合作中获取力量,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

  “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出自《盐铁论》,意思是说,要想得到粮食的人,就一定要遵守农时;想治理好国家的人,必须适应时代大势。《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是研究西汉经济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这句话,体现了传统中国文化对时与势的思考,直到今天,对于小到个人行为、大至治国理政,仍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中,古人一直很强调对“势”的把握。所谓“势”,就是客观事物运动的基本趋势、方向等,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诸子百家的时代,“势”的思想也为各个思想流派所重视,如作为纵横家的鬼谷子,就曾提出“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商鞅在变法时,也强调乘势的重要性,“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故托其势者,虽远必至”,历代兵家更是没有不贵“势”的,《孙子兵法》中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从战国时期到后世,从“势”的角度看问题,或从政治、军事、历史发展中看到“势”的论述比比皆是,如《史记》中有“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唐李问对》中有“善弈者,谋势;善谋者,顾全局”等。当然,传统文化中“势”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历史观方面,在文学艺术观念上同样得到了反映。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也讲“势”,蔡邕著有《九势》,是关于书法的理论。汉语中还有大量包含“势”的成语词语,如势不可挡、势如破竹、势在必行等。在中国文化中,“势”成为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成为人们对事物状态、前景、格局、规律、矛盾等方面可以做出的一种判断。而一件事究竟是相得益彰、锦上添花,还是事与愿违、雪上加霜,全在于对形势的判断、在于对时机的把握。

  今天,“势”依然是我们观察社会发展的基本视角之一。这里“势”是指社会的发展趋势,所谓社会大势,也可以说是一种时代潮流。孙中山先生曾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国家民族需要顺应时代变化、社会发展需要顺应历史潮流,就如同古诗说的“百川东到海”,河流一脉汇入汪洋、水势一流回归大海,那是“地势使之然”的顺其自然,是大势所需发展而至的自然而然。近代以来,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对国际政治的重要判断,如论持久战、“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等等,都是基于对“势”的认知。

  当今世界,什么是滚滚向前的潮流和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这样说道:“当前,国际形势风云激荡,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我们要牢牢把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大势”。放眼今日全球,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才能促进共同繁荣发展。在这样的世界大势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是开放还是封闭,是前进还是后退,考验着人们的胸襟、眼界和智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今天的世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挑战前所未有、逆全球化趋向不断涌现。然而历史大势浩荡前行,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求我们在“不畏浮云遮望眼”中把握历史规律,在善于拨云见日中认清世界大势。“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唯有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创造历史、成就未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评 论

Copyright (©) vic115维多利亚*办公室 承制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