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vic115维多利亚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在线举办了“精准分离分析”系列论坛(二十四)暨CCL分析化学前沿论坛。本次论坛通过腾讯会议召开,科研云官网以及科研云相关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约4.3万人次观看。
论坛主题
论坛由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邱洪灯研究员主持,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邸多隆主任和《中国化学快报》郭焕芳主编分别致辞,并分别介绍了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化学快报》的基本情况。论坛邀请了湖南大学袁荃教授、复旦大学张凡教授、天津理工大学王铁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倩研究员、北京大学白玉教授和南京大学王伟教授,分别作了题为“长余辉纳米探针与微生物代谢”“近红外第二窗口活体动态成像分析”“基于纳米自组的体外检测”“人体超细颗粒物暴露分析与溯源”“常压离子化质谱新技术及其生物分析应用”和“单颗粒水平的热分析”的学术报告。
邸多隆致辞
郭焕芳致辞
袁荃教授从微生物代谢与人类健康的角度出发,重点分享了长余辉纳米材料的发光特性及其在细菌代谢监测、尿路感染检测、机器视觉诊断系统评估、光动力学杀菌、抗菌口罩和细菌生物膜鉴定等生物医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袁荃作报告
张凡教授围绕目前光学活体成像分析的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有机小分子/稀土/长余辉系列近红外二区探针多重成像技术和传感器的最新进展,并对活体荧光成像分析目前存在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张凡作报告
王铁教授重点介绍了其团队针对生命流动体系中存在的非特异性吸附抑制目标物富集、特异性捕获的目标物容易脱附及动态痕量目标物难被检测的三大关键科学难题,发展了系列“活性”组装和打印组装策略,实现了生命流动体系中衡量目标物的捕获与分析的工作。
王铁作报告
刘倩研究员从疾病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出发,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围绕黑碳和磁性四氧化三铁颗粒两种污染物开展的人体暴露组分析与污染物的溯源、真实赋存状态及生物屏障穿透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人体暴露组分析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刘倩作报告
白玉教授从常规质谱和小体积样本质谱面临的挑战出发,重点分享了其团队研制的多种新型普适性常压离子化源仪器部件及发展的多种基于新质谱标签的多重放大策略,他们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蛋白质超灵敏检测、单细胞分析新方法和单细胞多维度有机质谱流式分析平台。
白玉作报告
王伟教授主要介绍了其团队针对经典热分析方法TGA和DSC测试过程所需样品量大等不足,发展的光学显微镜下的单颗粒热性质测量技术。他们实现了单个纳米颗粒热致相变过程中本征相变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成核活化能和热滋回曲线等重要参数测量方面的研究进展。
王伟作报告
本次论坛拓展了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加强了国内分析化学研究者之间的交流。
袁荃,湖南大学教授,相关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 Nat. Commun., Proc. Natl. Acad. Sci., J. Am. Chem.Soc., Angew. Chem. Int. Ed.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30余篇。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20年获教育部青年科学奖,2021年获科学探索奖。担任《中国化学快报》和《中国化学》副主编及多个期刊编委。
张凡,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获侯德榜化工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英才奖以及明治生命科学奖等奖项。担任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Chemistry (Nanoscience Section) 副主编,《中国科学-化学》和《中国化学快报》等学术期刊编委。
王铁,天津理工大学教授,校长助理,生命健康智能检测研究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功能纳米材料自组装结构及表界面微纳结构的构建及功能开发与机理研究。在Science,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担任Fundamental Research和Rare Metals编委,Nano Research和《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青年编委等。获2021年IAAM Medal奖、2018年CAIA一等奖等。
刘倩,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在Nat. Nanotechnol., Nat. Commun., ES&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8)、优秀青年基金(2014)获得者。兼任Environment & Health执行主编,Environ. Sci. Proc. Impacts副主编,NSR、Innovation、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析测试学报等期刊编委。获科学探索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CAIA奖特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和MIT TR35 China等奖项。
白玉,北京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复杂生命体系超灵敏质谱检测新方法和应用研究。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Anal. Che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1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7项,国际专利1项。Anal. Chem 、J. Am. Soc. Mass Spectrom、《化学进展》《质谱学报》《色谱》等期刊编委及青年编委等。
王伟,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国家杰青、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教育部科技委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化学,单颗粒测量与成像等,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电化学青年奖和中国青年科技奖。以通讯作者在 Nature Chem., PNA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兼任Advanced Sensors and Energy Materials、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