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营造科学氛围 厚植科学文化——中科院兰州分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侧记

参观者正在听取讲解

公众科学日现场

参观者听取讲解

参观者体验科技成果

参观者正在拼组科技模板

  5月22日是中国科学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作为兰州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化学物理研究所和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百年复兴路 科学正当时”为主题,向社会公众开放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园、天文台站、博物馆、野外台站、大科学装置等前沿科学领域,并以现场讲座、报告、公开课等形式,与公众面对面释疑解惑,近距离接触科研现场,展示科技成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推广,以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科学氛围,厚植科学文化与创新的浓厚氛围。

  互动小游戏增加科学趣味性

  当日,近物所的组合展板吸引了众多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的上千名公众,小朋友们欢呼踊跃,竞相拆除组装,展示对有关科学原理的认知。有关3D打印、磁悬浮列车等科技试验台前,中科院近物所的年轻科学家们与前来这里观摩的小学生及家长们互动交流。

  本届科学日活动中,主办方除安排公众参观大科学装置、聆听科普报告、玩转科学实验秀等环节外,还增加了科学互动小游戏、科普阅读等丰富有趣的活动板块,着力在活动设计上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注重科普的趣味性。

  面对玻璃台面上飞速旋转的磁悬浮试验模型,小朋友们兴趣空前高涨。近物所博士生王力实说,这个试验主要是要告诉孩子们什么是超导,磁悬浮的基本原理,以及低温液体的效应,让孩子们对这些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此外,主办方还在一处草坪上推出了“小小科学家”报告会,专门搭建了设有报告台和背景板的演讲区,小朋友们可以把现场学到的科学知识以演讲报告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当一回小科学家,体验科学带来的愉悦。

  近距离接触“国之重器”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的“国之重器”,也是公众科学日最热门的“景点”。  

  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展厅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办院方针赫然醒目。什么是离子,什么是重离子,重离子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加速的?对于这些公众关注关心的问题,在这里均可得到确切的答案。对此,兰州交通大学教师任月英深有感触地说:“尽管对于重离子加速器有所了解,但今天目睹后,感觉很震撼,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公众科学日活动已成为近代物理所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学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为社会公众零距离接触加速器、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学习提供了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探索核科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

  为此,主办方还举行《揭开重离子治癌的神秘面纱》、《带你了解加速器》等科普报告活动,并向参观人员发放了研究所宣传册、重离子治癌介绍、核辐射宣传册、招生招聘咨询等宣传资料,供大家阅读学习。前来参观的一中学生感叹地说:“以前只知道重离子能治癌,没有想到还有这么多用处,真是不虚此行。”

  探究奥秘玩转科学

  什么是碳中和?哪位同学知道?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报告厅里,在科普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聚精会神聆听报告。科普报告环节,主办方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化物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维民研究员,马立民助理研究员、宗莉高级工程师和高小龙研实员分别作了题为“高性能润滑材料技术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传感器——让生活更加智能”“碳中和与二氧化碳利用”“神奇的石头——认识世界、利用资源”的科普报告。

  在此次活动中,化物所的科普老师们还现场为同学们演示了《翻滚的熔岩》《不忘初形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多彩水精灵》《静电“吸引”“悬浮”及释放》《3D打印技术的奇妙世界》,以及《我是小小魔术师》化学互动游戏,让走进这里的参观者亲身参与,很受启发,体验科技的力量。

  活动现场,科普老师一边进行固体硬化处理、“火山”喷发演示等试验,一边向同学们解析其原理。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我们可以从试验中去模拟火山喷发的情景。现在我们将小苏打(碳酸氢钠)与柠檬酸加入容器,就会产生二氧化碳,我们再添加一点红墨水,以增加颜色,就会看到澎涌而出的“火山”。现场演示“火山”喷发的化物所科普老师对同学们这样说。

  对此,华林路小学的姚佳玉同学说,在这次活动中,不仅学会了“火山”喷发的试验,还知道了原理。科学院中学初一三班的王琳钧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平时我们接触不到的机器,还让我们了解了卫星上用的东西。”同班同学刘紫萱说:“我们以前的很多仪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我们要好好学习,努力掌握更多知识,为我们以后的科学实验做准备。”

  “今天带着我的学生走进化物所,见到了很多精密仪器,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对我和我的学生来说都很受启发。由于这些孩子上初一,还没有接触物理和化学,但此次科学之旅对他们具有‘导入’作用,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科学院中学教师赵文颖如是说。

  据兰州化物所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此次公众科学日活动是化物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和“‘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的品牌性、公益性科普活动,旨在通过宣传研究所最新科研成果,展示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

  科技创新馆里长知识

  “风火山隧道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隧道,我们主要研究冰川、冻土、沙漠……”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科技创新馆里,讲解员朴实的话语,将该所的性质、定位,以及所在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让众多参观者肃然起敬。   

  活动当日,这里播放了王建研究员介绍中国积雪特性与分布调查,郑剑锋助理研究员介绍漫谈冻土、工程与环境报告的短视频。在青藏铁路工程冻土路基筑路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沙盘前,讲解员重点介绍了西北研究院通过完善以调控热传导、辐射和对流为理论基础的冷却路基筑路技术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青藏铁路多年冻土筑路技术核心难题、解决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路基稳定性世界难题的有关情况。

  在这里,一群孩子在家长带领下聆听科普老师对于冰川、冻土科学的现场讲座。畅家巷小学的张力壬同学说:“在科学日听了老师的讲解让我增长了知识,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我将好好学习,长大后钻研科学,建设我们的国家。”

  活动当日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还开放了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及展室,以及文献情报书库及图书馆。

  据了解,本次活动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进行。线上活动包括通过哔哩哔哩、抖音、快手、ZRKER兰州等媒体对活动进行网络直播、发布科普内容,网络公开课等。线下活动包括科普报告、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实验秀、化学互动游戏、科技成果展等。

  据悉,“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是中国科学院举办的大型公益性科普活动,自2004年起,每年5月,中国科学院各个科研院所都如约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该活动作为中科院的品牌科普活动,已成为公众了解科技进展、探索科学的重要渠道,成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5月23日此项活动还将继续开展。

  原文链接:http://lzrb.lzbs.com.cn/content/202105/23/content_58839.html

未经vic115维多利亚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