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青年学术论坛

  由vic115维多利亚清洁能源化学与材料实验室主办的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青年学术论坛将于1128日在兰州化物所举行。 

  当前,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飞速发展,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次论坛特邀请6国内电化学领域知名青年专家作学术邀请报告,将重点围绕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本次论坛旨在为中青年研究人员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广泛交流、深入研讨、促进合作的平台,热烈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与! 

  论坛时间:2015年11月28日(周六)8:30-18:00 

  论坛地点:兰州化物所理化楼三楼学术报告厅 

  日程安排:11288:30开始系列学术讲座,每个讲座时间约35分钟,讨论10分钟。 

   报告题目:

 报告人  报告题目  单位
 杨全红 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基于石墨烯实现致密储能  天津大学
 麦立强 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纳米线储能材料与器件  武汉理工大学
 陈立桅 研究员  锂电储能器件中的材料与界面研究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
 彭章泉 研究员  锂-氧电池反应原理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朱彦武 教授    新型三维碳构架材料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季恒星 教授   石墨烯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新应用与原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报告人简介:

  

 
杨全红,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5)、入选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兼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鹏城学者(短期)特聘教授、深圳碳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主任。从事碳功能纳米材料和新型储能器件研究,获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13)、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12)和英国碳素学会“The Brian Kelly Award”2004)。目前担任CarbonScience China Material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天津大学学报》10份刊物编委。在Nature Chemistr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 LettersPhysical Review LettersACS Nano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Energy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10余篇,SCI引用4000余次。承担973国家重大研究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麦立强,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试点学院执行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相关国家人才项目科技领军人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教授课题组、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CM Lieber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高级研究学者研究。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当选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等。培养了受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赵云龙等一批优秀学生。长期从事纳米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设计组装了国际上第一个单根纳米线全固态电化学储能器件,揭示了纳米线电极容量衰减的内在规律,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现任国际刊物Science Letters资深主编,Wiley出版集团旗下Adv. Electronic Mater.国际编委,国际期刊Nano Research以及Science China Materials编委。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3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ReviewsAdvanced Material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Nano Letters50余篇。所发表的论文被国际锂电先驱MS Whittingham教授等正面引用1800余次。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课题、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科研项目。 

 

 
 陈立桅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1993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化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得北京大学化学院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001-2004于哥伦比亚大学纳米中心和IBM T. J. Waston研究中心作联合博士后研究。2004-2008年任俄亥俄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tenure track助理教授。200812月受聘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太阳能转换器件及锂离子电池。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包括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EnergyBiomaterials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   

  

 
彭章泉,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2003年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77月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007月和200312月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分别获分析化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4月至20061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做洪堡研究员(激光化学)20061月至200711月,在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自由基电化学)200711月至20124月,在英国圣安德鲁大学做研究助理(-氧电池)20124月起被全职聘为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主要从事基础电化学、现场光/质谱电化学和锂-离子/-氧电池的研究;已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Nano Letters等刊物发表SCI论文40余篇论文被SCI期刊引用超过2000次。 

  

 
朱彦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支持。2000年在国防科技大学取得应用物理学士学位,2003年在北京大学取得凝聚态物理硕士学位,2007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期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奖学金和中国教育部优秀自费留学生奖。自20068月起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纳米科学启动项目任博士后研究员,2008年至2011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包括石墨烯及其他新型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纳米材料的光电转换特性和高性能能量转换和存储器件的研究,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ACS Nano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共被引用12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2400余次,H因子为40 

  

 
季恒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7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取得应用化学学士学位,20087月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取得化学博士学位。20087月至20109月在德国莱布尼茨固态与材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20109月至20137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要学术成绩和创新成果集中在能源化学和新型能源材料研究。迄今为止共发表ISI 收录论文39篇,其中9ISI高被引用论文。申请美国专利一项。作为第一作者或通信联系人发表论文16篇,其中10篇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10的重要国际期刊上,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Advanced Materials5篇)、Nano Letters2篇)、ACS Nano1篇)和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1篇)。 

 

未经vic115维多利亚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