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vic115维多利亚清洁能源化学与材料实验室主办的“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第二次青年学术论坛将于12月12日在兰州化物所举行。本次论坛特别邀请7位国内电化学领域知名青年专家作学术邀请报告,重点围绕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电化学驱动器等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
本次论坛旨在为中青年研究人员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广泛交流、深入研讨、促进合作的平台,热烈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与!
论坛时间:2015年12月12日(周六)8:30-17:00
论坛地点: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理化楼一楼学术报告厅
日程安排:12月12日8:30开始系列学术讲座,每场讲座时间约为40分钟,讨论时间10分钟。
讲座题目:
报告人 |
报告题目 |
单位 |
范壮军 教授 |
Graphene Based Materials for High 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余 彦 教授 |
材料微纳结构设计及其高性能储锂(钠)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胡先罗 教授 |
纳米结构电化学储能材料 |
华中科技大学 |
牛志强 教授 |
碳纳米材料的组装及其在非传统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 |
南开大学 |
陈 韦 研究员 |
纳米组装仿生驱动功能研究 |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 |
王 煜 教授 |
高效电化学储能材料的设计与构建 |
重庆大学 |
鲁兵安 教授 |
Carbon based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stry energy storage |
湖南大学 |
报告人简介:
范壮军,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相关国家人才项目领军人才,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先进炭材料研究所所长。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后,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和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研究方向为纳米炭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在储能、环保领域的基础应用研究。近几年在 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Nano Energy、Chemical Communication、Carbo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他引7300余次,授权12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余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6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和德国(洪堡学者)马普固体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从事科学研究工作。2012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材料的电化学制备、化学储能及相关电化学基础研究。包括一维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应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关键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储能机制。已发表SCI研究论文90余篇,其中30多篇是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SCI他引3000余次。现任RSC Advances副主编。
胡先罗,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华中科技大学首批“学术前沿青年团队”负责人、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PI教授。2007年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200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2009年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在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所担任JSPS特别研究员,2009年9月全职回国工作。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晨星岗,、第二届SCOPUS“青年科学之星”新人奖、日本JSPS海外特别研究员基金、华中科技大学“学术新人奖”。长期从事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光催化材料与纳米功能材料研究。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Nano Letter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SCI引用5000余次,H指数为36;13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已公示,2015)。现任Nature出版集团Scientific Reports编委、Springer出版社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副主编。
牛志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201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导师:解思深院士),2010年-2014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陈晓东教授),在碳纳米材料的可控组装、功能化及新型储能器件的设计组装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2014年通过南开大学“人才特区”入职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加入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微纳结构与高能化学电源”团队和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碳纳米材料及新能源器件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近年来,在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Small等国际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或通讯作者文章25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5 的9篇,7 篇论文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申请国内和国际发明专利5 项(2 项已授权),参与编写三部英文著作的章节。
陈韦,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荣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杰出青年、苏州金鸡湖双百科教领军等学术荣誉。2001年在中科院固体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2001-200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2006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做Research Fellow,2006年加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主要从事功能纳米材料基础及应用研究,包括在纳米光电催化、电化学储能、仿生传感驱动等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港澳台合作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973计划(骨干)、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CS Nano、Nano Letter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引用3200余次。科研成果先后得到Nature-Asia Materials、Nanowerk等国际重要媒体专题报道,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担任Nature出版社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国际智能系统协会顾问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科技部国际合作函评专家等学术兼职。
王煜,重庆大学文理学部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物理化学专业,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新能源新材料的研究工作,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博士后研究,之后于2008年6月加入新加坡科技局化学与工程科学研究所任研究科学家。研究重点是通过高效低成本的方法大幅度提升电化学储能器件的效率(超级电容器和二次锂离子电池),以及根据新加坡工业界的需求提供技术支持、产品测试以及新材料的设计研发。2012年全职回到重庆大学担任洁净能源工程与功能材料课题组长,作为学术带头人从事新能源新材料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半导体二维有序孔道薄膜合成技术及面激光器制备、电化学储能器件及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工作。近年来在国际科学综合刊物和材料科学领域的高端杂志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60余篇,包括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CS Nano、Small、Chemistry-AEuropean Journal、ChemSusChem等,他引1000余次,相关工作发表后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鲁兵安,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教授。2004年考入兰州大学物理学基地班,2008年保送兰州大学凝聚态物理,导师谢二庆教授,2012年获得兰州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2012-2014年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2015年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教授。2014年-2015年斯坦福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师从世界著名化学家戴宏杰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新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储能领域中的应用。近两年来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Energy等杂志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