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分离分析”系列论坛(三)

  时间:2017年5月10日上午9: 30 

  地点:理化楼三楼会议室 

  报告一:免疫分析新方法和新技术 

  报告人:唐点平 教授,福州大学 

  报告人简介: 

  

 
唐点平,男,教授,博导,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德国洪堡学者2008年获西南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底回国,被聘为福州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纳米生物医药及纳米生物传感方面的研究,在肿瘤标志物检测、食品安全分析、环境监测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已在Anal ChemAdv Funct MaterClin ChemChem Eur JBiosens BioelectronChem Commun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0多篇。现为Analytical ChemistryScientific ReportsSCI期刊,Nature出版社)和Microchimica Acta杂志的国际编委。 

  报告摘要:免疫分析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来测定痕量物质的一种高灵敏、高选择的方法,其检测模式主要包括夹心型和竞争型,但传统的免疫分析模式通常涉及到多步分离和多步清洗,以及双抗体免疫分析模式,故整个过程较繁琐、耗时、成本高。本课题组近三年主要围绕下面三个方面对传统免疫分析模式以及标记策略进行了改进: 

  1.建立以磁性纳米为传感探针的免疫分析新方法:只需将外加磁铁从检测池中移出或插入,克服传统免疫传感器再生难的弱点,缩短免疫传感器制备时间; 

  2.以纳米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放大技术相结合,建立多重信号放大的免疫分析新技术:提高免疫分析灵敏度,适合于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 

  3.建立了一步免疫分析模式:与传统免疫分析方法相比,该方法无需酶的参与,样品无需多步分离和多步清洗,只需一种抗体,可实现对目标分析物一步检测,检测时间短。 

  报告二:二氧化硅均孔膜界面调控与分子分离和分析 

  报告人:苏彬 教授,浙江大学 

  报告人简介:  

  

 
苏彬,男,教授,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9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20027月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导师为邵元华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20066月获Ecole Polytechnic Federale de Lausanne (EPFL)博士学位,导师为Hubert H. Girault教授。后在Polytechnic Federale de Lausanne物理与分析电化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合作导师为Hubert H. Girault教授。20096月回国工作,任浙江大学化学系特聘研究员(Teture- Tracked Professor)和独立课题组负责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20131月起晋升浙江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界面电化学、电化学发光方法和技术、微纳尺度分子分离和分析、指纹成像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2000年至今已在国际国内核心化学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包括5Angew Chem Int Ed Engl 5J Am Chem Soc2ACS Nano11Anal Chem等。到目前为止获得的主要奖励有2005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同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报告摘要:均孔分子分离膜(isoporous molecular separation membrane)是孔径均一且孔道平行有序的纳米多孔薄膜,其能在分子尺寸上精确实现对不同分子的选择性分离。这种膜无论在分离分析、样品纯化、分子传感、药物控释等实际应用领域,还是在纳流控和模拟细胞膜等理论研究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近期工作中,本课题组制备了具有超小、超短、超均匀的二氧化硅均孔膜,基于其对分子尺寸、电荷和亲疏水性质的选择效应,实现了多种复杂体系中小分子的选择性萃取富集和直接电化学检测;发展了一种制备具有通孔结构的自支撑均孔膜的方法,以微流控芯片和光电化学技术为研究手段,实现了小分子的选择性分离和检测;研究了电场驱动下的分子传输和电渗流效应,并将均孔膜集成于微流控体系,用于选择性分子进样和富集;初步探讨了均孔膜的光学干涉特性,结合其对气体分子的毛细管冷凝效应,开展了针对挥发性有机气体的光学传感研究。 

未经vic115维多利亚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