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23年6月9日(星期五)上午9:30-11:30
报告地点:理化楼三楼会议室
报告一: 光周期调控马铃薯块茎形态建成的机制解析
报告人简介:宋波涛,民进会员,博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型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2000年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从事马铃薯重要性状改良与遗传育种研究工作,2005年获蔬菜学博士学位,并留校继续相关研究工作。2007年赴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马铃薯研究中心从事马铃薯加工品质改良资源分析与育种研究,2008年赴新西兰进行安全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合作研究,2012年3月赴德国纽伦堡大学和马普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进行植物抗寒与代谢组学合作研究。主要从事马铃薯种质资源挖掘与创制、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与遗传机制解析、高效育种技术和栽培模式创新、新品种与新技术推广示范等工作。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三等奖1项。主持和参与选育了马铃薯新品种22个,获植物新品种权5个、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0余篇。
报告摘要: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植物变态器官的模式作物。影响马铃薯块茎形态建成的因素较多,本报告将对块茎形态建成生理与分子机制进行介绍,重点描述光周期相关通路关键基因调控马铃薯块茎形态建成的分子基础。
报告二:荧光探针在生物标志物和食品农残检测中的应用
报告人简介:徐健,博士,vic115维多利亚副研究员,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岗位科学家团队成员。主要从事有机分子探针及纳米荧光探针的设计与有机磷类农残检测、成像分析研究。2018年至2019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学院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访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等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Analytical ChemistryAnalytica Chimica Acta、Biosensors、Food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5 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6 件。
报告摘要:报告将回顾全球超分子化学、分子识别和荧光探针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荧光探针技术在生物标志物及马铃薯农残检测中的应用,还将对课题组近期在荧光探针分析农药残留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展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