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摩擦学学报》2015, 35(3):1-2. 作者:刘维民 陈建敏 张治军
党鸿辛(1929~2005),vic115维多利亚研究员、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摩擦学专家。我国摩擦学及固体润滑学科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为解决我国国防军工和高新技术特殊润滑材料与润滑技术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5年6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敬爱的导师党鸿辛先生离开我们已整整十载。但每每回想起来,先生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他从容坚定的步履、他伏案工作的身影、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他谆谆教诲的声音……一如往昔,历历在目。
党鸿辛先生倾其一生致力于我国摩擦学科学与技术研究,是我国摩擦学及固体润滑学科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也是vic115维多利亚润滑学科的创建人之一。他领导开展了固体润滑理论的系统研究,先后探索发现总结了一系列重要规律,奠定了固体润滑学科的基础,为国家安全和GF高技术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一生刻苦钻研、博学笃行、兢兢业业,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他甘于清贫、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精神,严以律己、爱岗敬业、艰苦朴素的高尚品格,虚怀若谷、平易近人、提携后学的人格魅力,更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先生用生命书写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典范,其志可鉴,其德可颂!
党鸿辛先生1929年6月15日生于广西北流县,1953年从华南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毕业,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1954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1962年再次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跟随范煜先生进行润滑油性能评价研究。1958年9月,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在兰州成立分所,催化、润滑和分析三个研究室整体迁往兰州,党鸿辛先生也听从组织安排,跟随润滑研究室义无反顾地从海滨城市大连来到了西北重镇兰州。
1960年伊始,党先生开始协助陈绍澧先生从事固体润滑的研究,从此便与固体润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于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任第三研究室(摩擦、磨损、润滑研究室)副主任,1973年任主任,1979年任副研究员,1985年任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作为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及河南大学的双聘教授在河南大学兼职工作。党先生还曾于1987~2002年间担任《摩擦学学报》主编,1979~2005年间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及名誉主任委员。
党鸿辛先生五十余年的研究工作,为我国高新技术所需特种润滑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固体润滑的应用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润滑学科建设以及润滑学科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党先生作为负责人之一完成的“固体润滑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针对摩擦学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及应用中所遇到的难点,与合作者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先后探索总结了一系列摩擦学的重要规律,如固体润滑转移膜的生成及其与耐磨性的关系、不同固体润滑剂组成之间的协同润滑效应、聚四氟乙烯的结晶构造与抗磨损性能及机械强度的关系、过渡金属二硫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润滑性能的关系等等。这些系列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国固体润滑学科的基础,为解决工程技术中的润滑难题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在对材料摩擦磨损过程的研究中,党鸿辛先生和薛群基先生发现表面物理和化学作用对润滑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由此开始带领团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典型固体润滑剂聚四氟乙烯和二硫化钼在与金属的摩擦过程中,金属表面上氟化物和硫化物的生成对转移膜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发现,党先生和同事们在当时艰苦的环境和有限的科研条件下,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们揭示了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探讨了石墨等固体润滑剂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等添加剂在摩擦表面上协同形成复合润滑膜的作用机制及稀土化合物作为润滑添加剂的改性作用机理,阐明了石墨、二硫化钼润滑性能的结构本质等。这些研究成果为固体润滑材料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致力于基础研究的同时,党鸿辛先生还十分重视应用研究,他始终牢记科研应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念,时刻不忘将科研工作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党先生和同事们开展的固体润滑系列工作解决了一批国家高技术领域和经济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针对我国空间技术,党先生和团队研制发展了“超低温高速齿轮润滑材料”,解决了我国自行研制的运载系统发动机的一个关键问题,该项目先后获得了198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8年国家发明三等奖。针对船舶和航空工业对润滑材料的需求,他们解决了水下兵器舵机蜗轮蜗杆组件的摩擦学问题和多种直升飞机配套特种摩擦学材料的国产化问题。党先生和团队所研制材料的性能全部达到,甚至部分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他所参加的“运载火箭气动机叶片材料”项目获得了1995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的国家航空某型号工程的两种固体润滑涂层的研制工作获得了1995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鉴于他长期以来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的贡献,1999年作为“两弹一星”有功人员,党鸿辛先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彰与接见,并在1988年、1989年和1990年分别获得了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如何将国防科技尖端成果转化应用至民用领域,将先进技术推广出去,使更多的人受益于科技的发展,也是党先生一直所关注的研究方向。针对民用工业设备的摩擦学问题,党先生和同事们在坚持简化过程、降低成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技术、完善参数,他所参与发明的白色润滑成膜膏和PEP润滑涂层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分别获得了1995年国家发明三等奖和1994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党先生还十分重视学科和团队建设。基于兰州化物所在固体润滑方面的工作与成绩,1987年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研究所成立了“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党鸿辛先生担任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与实验室主任薛群基先生一起,为实验室的建设、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选定摩擦表面的化学与物理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了材料表面组成、结构、化学状态与摩擦学性能关系规律以及环境介质的影响研究,取得了一批学术水平高、应用价值大的科研成果。1999年该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晋升为“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1997年、2003年和2008年连续4次在国家组织的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该实验室已发展成为国内固体润滑领域规模最大、产出最多的团队,在国际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1998年党鸿辛先生作为兼职教授到河南大学工作后,还领导创建了“特种功能材料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及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已晋升为河南省—国家科技部共建实验室,成为了我国特种功能材料领域的一个重要科研平台。
党先生不仅是一位认真严谨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桃李满天下,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润滑学科专家,他们大多数已成为我国摩擦学和润滑领域的重要科研骨干或学术带头人。
在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党鸿辛先生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共发表研究论文190多篇,出版论著译著4部,取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多件,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6项。
2003年党鸿辛院士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5年6月10日党鸿辛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党先生一生热爱科学事业,默默奉献、淡泊名利,治学严谨、硕果累累,诲人不倦,奖掖后进,为固体润滑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突出贡献。因现代工业而生的固体润滑、党先生为之奉献毕生精力的固体润滑,必将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不断创新、持续发展,为国家高技术装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动力与效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