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媒体扫描
【人民日报】科技体制改革再出发
来源:人民日报 吴月辉 张轶楠 | 日期:2014-09-18 | | 【

    8月19日,中科院宣布启动实施《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下文简称《“率先行动”计划》),本报8月20日头版头条及二版进行过相关报道。9月17日,记者就其改革重点再次赴中科院采访相关负责人。

  推动研究所分类改 调整优化科研布局

  “《“率先行动”计划》,是中科院统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介绍说,此次改革包括5个方面、25条举措。

  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即对现有科研机构进行较大力度的系统调整和精简优化。2020年前,按照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4种类型,稳步推进分类改革;到2030年,形成相对成熟定型、动态调整优化的中国特色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

  调整优化科研布局,进一步把重点科研力量集中到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战略必争领域、基础科学和交叉前沿、国防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科技与可持续发展5大板块。与此同时,还将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智库建设新体制,建设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深入实施开放兴院战略,全面扩大开放合作,提升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

  突破体制机制壁障 清除有形无形栅栏

  白春礼表示,近年来,中科院通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集中力量发挥多学科优势开展重大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竞争流动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凸显出现行科技体制机制和创新生态系统与科技快速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根本性矛盾,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白春礼说。

  在此次改革中,最核心的是研究所分类改革。

  中科院秘书长邓麦村说,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正在积极推进,微观层面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和科技评估等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但在中观层面上的科研院所体制机制和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方式,总体上仍然沿袭着长期以来的固有模式,成为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性因素。

  白春礼说,“我们以研究所分类改革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旨在从根本上突破体制机制壁障,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着力开辟‘政策特区’和‘试验田’,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改革涉及利益调整 试点先行爬坡过坎

  每一次改革都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此次改革同样面临诸多挑战。白春礼说:“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们要面对的多是硬骨头。就拿研究所分类这项改革来说,涉及中科院组织体系和宏观管理体制的变革,涉及研究所的定位和科研方向,也涉及人财物等资源配置,难度很大。”

  “对于这个牵动其他改革的‘牛鼻子’,在启动阶段,要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试点先行、标杆引领的原则,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做好试点工作。要按照分类标准和程序要求,充分论证,严格把关,科学决策,选择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同类科研机构中不同的体制机制模式,高起点、高标准开展。” 中科院副秘书长兼发展规划局局长潘教峰说。

  有人担心,在这次研究所分类改革中有些原有优秀研究所的品牌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此,白春礼表示,这次研究所分类改革,对发展好、发展快的优秀研究所,可在进一步聚焦定位、调整优化后,整体或主体进入四类科研机构;也可按四类科研机构的标准,以非法人形式建设若干高起点、高标准的不同研究单元——“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加大支持力度,这些研究所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优势,使品牌得以更好地发扬光大。”

  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快评)

  作为科技体制中观层面的科研院所,其管理机制和科研组织方式,对科技体制的改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科划分日益细化、学科交叉融合并存的背景下,破除制约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瓶颈,唯有深化改革。

  当前,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实践证明,只有让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这两个轮子一起转,科技事业才能健康快速发展,科技活力才能充分涌流。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火车头,中科院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敢为天下先。相信中科院的这次改革,必将汇聚新动力、催生新活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喻思娈)

  (原载于《人民日报》 2014-09-18 06版)

vic115维多利亚*办公室 承制 版权所有 陇ICP备05000312号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兰州天水中路18号 邮编:730000